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江苏 > 企业单位 > 正文

关于印发江苏省中小微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10/19 17:51:09 浏览:707

江苏设计公司,关于印发江苏省中小微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全文、国家十三五规划、十三五规划纲要。

上中小工业企业数超过5万家,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比重突破65。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设50个“创新之家”、100个公共服务技术平台,培育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到“十三五”末,中小微企业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达到70以上,中小企业装备制造业、新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产出占全省同行业比重均达80。

——集聚发展更加明显。到“十三五”末,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聚区达到200个,超百亿元的省重点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35个。重点培育5-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星级)平台,推进服务平台由数量扩张向服务质量提升。各类示范平台覆盖所有行业和所有区域。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显著增强,培育一批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业务规模50亿元以上的龙头融资担保机构。

第四章主要任务

(一)推动创新创业,激发发展活力。

加强创业创新资源整合。发挥各级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服务联盟作用,集聚更多创业资源服务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成效。采用“互联网 创业基地”、“互联网 创业服务”,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建设一批智慧型创业服务平台。

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加快建设一批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创客邦等新业态和新模式,组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发挥政策集成和部门间以及企业间的协同效应,通过线上线下、孵化与投资等多种方式,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加快培育创业创新载体。省市合作共建一批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培育2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创建一批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示范基地城市,推动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示范基地城市实施方案和实施项目,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总结经验,借鉴国家部委推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城市建设思路,探索建设一批江苏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县(市区)。

营造创业创新氛围。挖掘创业创新优秀人才项目,加强项目服务,总结一批创业创新典型案例,支持一批示范项目,大力开展创业创新辅导活动,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创业沙龙、创业大讲堂、创业训练营等创业培训活动。

(二)支持做优做强,提高竞争实力。

实施“小升规”培育计划。省市合作,在全省组织实施小微企业进规划培育计划(简称“小升规培育计划”),对小微企业开展全面调查摸底,推动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研究出台支持“小升规”政策措施,每年选择一批重点企业加以培育扶持和跟踪服务。

改造提升一批小微企业进规模。对年营业收入尚未达到规上企业条件的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具备做优做强的创新型、科技型小微企业,加快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及智能装备,改造提升培育一批小微企业上规模。

整合带动一批小微企业进规模。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整合,支持一批中小微企业加强与大型企业协作配套,通过大企业的项目带动,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产业链上小微企业兼并重组、联大联强,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围绕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领域,建立“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开展产学研合作,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组建协同创新组织。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小巨人企业在技术改造、研发能力提升、信息化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投入。

强化政策扶持。发挥各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强化对“小升规”企业重点服务。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对列为培育对象和新上规模企业的信用评级服务,提升诚信经营和社会责任意识。开展“小升规”企业与投融资机构合作对接活动,搭建“产业、技术、资本”对接平台。

专栏1:

“小升规”培育计划

以推动一批小微企业进规模为目标,扎实有序地开展“小升规”专项培育行动,因地制宜,因企施策,加大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引导和支持小微企业提质增效、做强做大。主要以现有年主营业务收入500—2000万元的小微工业企业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强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通过“改造提升、整合带动、引导促进、培育扶持”等,“十三五”期间全省平均每年培育500-800家小微工业企业进入规模企业行列。

(三)加快结构调整,增强优化供给。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小企业全产业链整合优化。推动信息技术服务、工业设计、智慧物流、节能服务、制造服务、公共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拓展在线监测、数据融合分析处理和产品售后服务,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

推动企业聚焦智能制造。以工业互联网和自主可控的软硬件产品为支撑,发展智能装备,推动智能制造。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创新个性化定制、网络众包、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推动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提高产品质量和协作配套能力。

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发挥中小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中小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围绕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及生产系统的改造,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嵌入式控制系统、系统协同技术等智能化制造技术。加大信息技术改造投入力度,促进信息技术与企业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管理的全面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产品的嵌入式应用,推进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建设创新载体。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自建或与大学、科研机构共建企业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战略合作,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强化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形成的科技成果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移转化。鼓励中小企业参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联合开发、优势互补、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

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争创知名品牌。鼓励中小企业依托自主知识产权做强核心业务,争创知名品牌、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精品和品牌。创建区域品牌。在产业集聚区、工业强县(市、区)、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创建一批传统优势产业区域品牌、新兴产业区域品牌。强化品牌保护。建立和完善品牌维权体系,有效遏制侵权行为,激发品牌发展活力。

(四)培育专精特新,增强示范引导。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通过示范引导、强化服务和政策扶持,培育一批掌握“独门绝技”、深藏在产品价值链中的“隐形冠军”企业。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零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引导中小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力度,形成和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优势企业。

打造“专精特新”产品。引导中小企业精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以美誉度高、性价比好、品质精良的产品和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优势。引导中小企业利用特色资源,弘扬传统技艺和地域文化,采用独特工艺、技术、配方或原料,研制生产具有地方或企业特色的产品,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形成“专精特新”格局。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攻关联盟”。聚焦新兴产业领域,鼓励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通过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业链联盟、跨界联盟等方式,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提升企业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行行业咨询和诊断,帮助企业提升发展水平。加强科技情报机构和产业研究机构合作,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送技术信息。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开展消化吸收自主研发项目。

专栏2: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

围绕《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确定的15个重点领域,建立规模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扶持,营造良好环境,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积极引导中小企业专注细分产品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不断提升供给质量、效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加大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加强专精特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在细分行业领先的“隐形冠军”。

(五)促进集聚集约,实现绿色共享。

引导创新资源向集群集聚。建立产业集群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间联合组建产业联盟等新型合作模式,促进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内外企业技术研发力量与产业集群合作。推动产业集群开展经贸技术合作交流。以培训、研讨、展览、项目对接等方式,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和共享,逐步实现从立足本区域向聚合国内外优势资源集约集聚发展的跨越。

推进产业集群绿色可持续发展。推动产业集群生态文明建设,完善产业集群能源供应、给排水、排污综合治理等基础设施。引导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实施清洁生产。以节能减排为主要抓手,推行高效率、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绿色制造模式,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向资源节约集约和生态环保型产业集群转变。

提升集群中小企业协作配套能力。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增强龙头骨干企业与中小配套企业协作联系。加强专业化协作配套,将中小企业纳入龙头骨干企业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标准管理、合作研发等体系。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企业。

加快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品创意、管理咨询、技术专利、检验检测、教育培训、市场营销、融资担保等服务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发挥集群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为集群中小企业实现提质增效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培育国际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建立集群内关联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在高端智能装备、软件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及应用、绿色低碳节能环保、品牌纺织服装、医药健康等领域培育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在品牌经营等环节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步实现从具有国内较强竞争力向具有国际较强竞争力产业集群的跨越。

(六)推进两化融合,加强协同发展。

推动小微企业互联网应用。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提升网络化服务水平。实施互联网技术运用推广行动,通过云服务平台,“上网触电”,推动小微企业互联网应用。

强化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推进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互联网 小微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站。实施小微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开展数字企业创建工作,普及信息化知识。

开展新模式新业态培育行动。在开放式研发设计、网络化新型制造、平台经济等重点领域,开展“互联网 小微企业”融合试点示范,建设一批小微企业“互联网 ”转型升级实训基地,帮助小微企业构建新型生产体系,发展网络制造新型生产方式。实施小微企业“创新之家”培育计划,培育一批依托产业的专业化众创空间,建设一批智慧型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

专栏3:

“互联网 小微企业”行动计划

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基本思路,以提升小微企业质量和效益为核心,以促进互联网与小微企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平台建设和完善服务为抓手,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培育骨干平台,加强示范引导,促进信息技术向生产、管理、营销、设计、服务等环节渗透融合,推动小微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和资源实现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到2020年,互联网与小微企业深度融合,全省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基于互联网的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互联网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全省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超过90,星级数字企业超过10万家,培育扶持10家基于云服务的全省性信息化应用平台,建成100家“互联网 小微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