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江苏 > 企业单位 > 正文

【深度】为何三大光伏巨头捱过寒冬却在暖春倒下?

发布日期:2016/11/23 14:28:13 浏览:231

在中国光伏行业的名片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无锡尚德)也以破产重整收官后两年,保定天威和江西赛维也重蹈覆辙,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申请破产。

从2005年开始的两年内,先后有10家中国成功在海外上市。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英利集团、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晶澳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有限公司等均在美国上市。

2005年成立的江西赛维主要生产太阳能铸锭及多晶,2007年在纽交所上市并融资4.7亿美元,成为中国企业史上在美国单一发行规模最大一次的IPO。当年的多晶硅片产能420兆瓦,销售收入40亿元,成为亚洲最大的太阳能硅片生产商,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硅片供应商。

2005-2006年的产业究竟有多火,从首家涉足光伏及新能源领域的国企的诞生可窥一斑。国企保定天威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保定变压器厂,主营输变电设备制造。2000年,天威集团创立西藏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涉足光伏产业,并于2005年提出了输变电产业战略和新能源战略并进的“双主业”战略。

据中国行业研究网数据,2005年中国产量为139兆瓦,2006年猛增至400兆瓦,2007年产量首次达到1088兆瓦,超过日本和欧洲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大生产国;中国的产量同比增长138,为1717兆瓦,也跃居世界第一。

在此期间,中国光伏产业每年以逾一倍的速度增长,逐渐将多晶硅的价格推向400美元-500美元/千克的巅峰水平。

多晶硅是制造的重要原材料,通过对工业硅进行提纯而得,同时也是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最高、投资额最大、建设期最长的一环,该环节利润空间约占整个产业链的60。

石英石是制作工业硅的主原料。中国石英石储量十分丰富,但因缺乏核心的多晶硅提纯技术,国外厂家的绝对垄断造成了国内的原料主要依赖于进口。

“拥硅为王,达产成金”成为彼时行业内的金科玉律,在这样的背景下,硅料项目的投资一时蔚然成风。

“(那时)大家都受困于硅料不足,而硅料的利润非常高,市场也非常好,(似乎)谁不投谁就有问题。”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员、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红炜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2008年突袭的金融危机为“过热”的光伏产业浇了一盆冷水,400美元/千克的多晶硅价格暴跌至80美元/千克,在硅料项目投入重金的光伏企业受到重挫,业界普遍看淡未来前景,光伏行业开始正式步入第一个“寒冬期”。

2010年初随着海外市场复苏,多晶硅价格重拾回升态势,光伏产业链上的几乎所有产品都呈供不应求的态势。处于“寒冬期”的国内光伏企业产能萎缩,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由此掀起了产能的扩张狂潮,一直持续到2011年上半年,并带来了产能过剩。

2012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仲裁中国产光伏产品的倾销和补贴成立,并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光伏行业自此正式步入第二个“寒冬期”。

2011年全球光伏总安装量为27GW,当年国内已量产、在建的光伏产能却达到了50GW。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数据,2011年统计的光伏企业数量为262家,2012年降至112家,超出一半企业退出了光伏行业。

无锡尚德、江西赛维、保定天威三大巨头的破产,都与激进的上游硅料投资决策有着直接关系。

一开始就定位于上游多晶硅生产的江西赛维,于2008年启动了马洪和下村硅料厂的建设。总计2.2万吨年产能,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硅料生产基地,实际投资120亿元,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

“赛维破产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将120亿元全部砸进了马洪硅料。尽管当时国开行给出了优惠政策,但市场利率很高,120亿元的负债加上每年的融资成本,特别是后来硅料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价格暴跌。”红炜对记者说。

《【深度】为何三大光伏巨头捱过寒冬却在暖春倒下?》相关参考资料:
2012年 光伏寒冬、暖春行动、暖春 新闻、暖春 电影、王凯暖春封面曝光、北京暖春影视文化、暖春观后感、电视剧暖春演员表、暖春里的小花是谁

最新企业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