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江苏 > 旅游景点 > 正文

江苏省人民政府最新公报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2/17 10:07:47 浏览:606

提名双年展”和江苏省优秀美术家系列展等美术书法展览活动。

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高效

健全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由全覆盖向高效能转变,做到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均衡、内容更丰富、供给更精准、主体更多元、效能更显著。

(一)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在保障国家基本标准落实到位的基础上,完善提升省级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和市、县两级目录,开展标准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和效能评价。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引导各类文化活动、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以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抓手,优化布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城乡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适当拓展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旅游、电商等功能。创新打造一批融合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营造“小而美”的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鼓励各地推出优秀群众文艺作品,积极开展群众文艺创作展演展示活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城乡群众文化品牌。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完善“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指标考核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价。

(二)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构建开放多元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提升服务品质,面向不同群体开展阅读、大师课、艺术沙龙、手工艺作坊等体验式、互动式艺术普及活动,创新开展创意市集、街区展览等文化活动,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继续实施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进一步加强错时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延时开放和夜间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鼓励第三方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活动项目打造和服务资源配送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机制。组织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等送文化下基层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不同群体开展差异化公共文化服务。灵活精准开展供需对接和绩效动态评价,形成“需求采集、服务供给、效果评价、改进创新”的良性循环。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参与率、知晓率和获得感。以城乡社区为重点,启动实施“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计划”“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打造计划”,提升“送、种、育”文化实效性。“十四五”时期,培育一批有广泛影响的群众文化创作和活动“带头人”,打造一批居民和游客乐享的公共文化空间,引导带动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实行文化评奖与文化惠民相结合,组织江苏省文华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参评作品惠民演出和获奖作品集中展演,实现“上万观众进剧场、千万观众在线上”。

(三)推动公共服务机构功能深度融合。

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支持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创设互动体验项目,增强旅游休闲功能,依托地标性文化设施打造自带流量的旅游目的地。推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增设文化展示、图书阅览、文化活动等功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进入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在游客集聚区引入小剧场、影院、书店等文化设施。开展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推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管理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开展富有文化特色的农村节庆活动,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名片。到2025年,100个文化场馆达到A级旅游景区标准。

七、加强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利用

坚持把保护放在首位,强化重要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走出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径,使文化遗产通过创造性转化更好彰显文明价值、时代价值,成为展示东方神韵、华夏魅力的重要窗口。

(一)打造文物保护利用江苏模式。

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强化考古在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基础性、指导性作用,加强考古发掘研究和考古成果挖掘整理,做好江苏长江下游和淮河中下游史前文明进程、吴文化和古徐国文化、六朝建康城、隋唐扬州城、大运河等考古研究工作,加强文物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的系统阐释,形成一批体现江苏水平的重大成果。把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全面规范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前置”。积极推动考古走向大众,建设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展示地方文明发展演变历程的考古遗址公园。

完善文博保护利用体系。实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和展示工程、文物平安工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程、石窟寺保护利用工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中文物保护工程、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工程。建立文物资源管理制度,健全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资源管理机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改善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加强执法督察,严厉打击文物犯罪。推进江南水乡古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明清城墙保护和联合申遗工作。统筹保护管理运用革命文物和红色资源,分批次公布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实施革命旧址保护修缮、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加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和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策划推出系列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重点提升反映党史的重大事件遗迹、重要会议遗迹、重要机构旧址、重要人物旧居保护展示水平,深化拓展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实施馆藏珍贵濒危文物、材质脆弱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及博物馆陈列展览提升工程、馆藏文物巡回展项目,推动各类博物馆提高藏品展示利用水平,推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打造时代化表达、数字化呈现的原创性主题展览,支持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网上展示。规范国有博物馆藏品征集管理,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藏品征集,注重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物证的征藏,丰富科技、现当代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收藏。支持博物馆参与学生研学实践活动,设计开发研学旅游线路,推动博物馆虚拟展览进入城市公共空间,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服务“15分钟城市生活圈”。大力发展智慧博物馆,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

提升让文物活起来水平。通过多种形式活化文物资源、展现文物价值,推动博物馆、对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等成为特色旅游目的地,开发文物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和精品旅游线路,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推进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文物保护利用机制开展全方位、综合性创新实践,形成示范性、引领型文物保护利用江苏模式。

(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路径。

健全保护传承体系。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完善代表性项目制度,夯实保护单位责任,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加强与代表性项目相关的文化空间保护。健全国家、省、市、县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制度,加强评估和动态管理。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和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打造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和研究基地,进一步提升传承人技能艺能,加强传承梯队建设。完善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继续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落实有关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得以孕育、发展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整体保护,促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效衔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

促进合理利用。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配套改建新建传承体验中心,完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在内,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备案和评估定级。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加强专业化、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在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组织专题宣传展示活动,举办大运河城市非遗展,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鼓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基地开发旅游体验产品、文创旅游商品,引导各地创新举办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突破时间、空间、形式限制,植入形式多样的展览展示展演和体验活动,遴选一批省级示范项目,让游客充分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魅力。

江苏旅游团

(三)统筹做好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

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建设。坚持活态保护、活态传承、活态利用,系统建设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水平的旅游长廊,加快把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成走在全国前列的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在全国率先展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现实模样,打造文化建设高质量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创新大运河文物保护管理、价值传播和开发利用模式,实施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工程,细化完善大运河文化遗产和关联资源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对大运河沿线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整体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建成省大运河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并上线运行,推动省、市运河遗产监测管理数据互联互通。加强运河主题文艺作品创作及传播,推进百米美术长卷《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数字化提升,讲好大运河承载的中国故事、江苏故事。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区建设为统揽,发挥大运河江苏段全线通航、湿地资源丰富、生态文化景观多样优势,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名城名镇保护修复、运河航运转型提升和岸线空间资源优化,高水平建设运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建设提升一批专题博物馆、展览馆、互动体验馆等运河文化空间,推出漕运航运研学游、文学艺术品鉴游、水利水运工程科普游、红色文化传承游、民族工商业体验游、古城古镇记忆游、运河美食游、度假休闲游,打造有品位、有内涵、有核心竞争力的“运河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培育一批主题突出、各具特色的跨区域运河主题精品线路,建设一批运河特色街区、运河特色小镇和运河美丽村庄。立足大运河全域,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每年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设计举办开幕式演出、展览展示、主题论坛、运河演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活动,组织境内外文化旅游企事业单位参展参会,搭建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的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美好生活共享平台。充分发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作用,提升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等活动品牌影响力。到“十四五”时期末,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格局基本建立。

实施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程。立足扬子江联通大海、交汇运河、汇聚名城的独特条件,推动长江的历史文化、山水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建设高颜值的长江文化融合区。加大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长江文化保护利用展示设施,做好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重要文物资源保护,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修复。以江苏民族实业家群体和民族工商业发展脉络为重点,深化长江文化的地域精神研究。加强长江文化内涵、研究和当代价值阐释,以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为生动载体,推出一批艺术精品、特色展览和文创衍生品,延伸拓展水上旅游开发,推出体现长江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省、市联合举办长江文化节,打造长江文化品牌。将长江文化植入岸绿景美的滨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最新旅游景点
  • 强工也强农,刮目看江苏强工也强农,刮目看江苏04-28

    来源时间为:2023-10-12强工也强农,刮目看江苏——江苏“农业现代化走在前”新观察字体:小中大到:强工也强农,刮目看江苏——江苏“农业现代化走在前”新观察……

  • 我省连岛荣获首批“和美海岛”荣誉称号04-24

    来源时间为:2024-04-166月8日,自然资源部公布全国“和美海岛”名单,我省连岛凭借“生态美、生活美、生产美&rdqu……

  • 12月7日迎大雪节气江苏多地气温将直冲20℃12月7日迎大雪节气江苏多地气温将直冲20℃04-23

    来源时间为:2023-12-06在冷空气的间歇期,气温开启了上升的通道。不过,自昨天起,新一股冷空气启程,并将影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这股冷空气路径偏北,给……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