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江苏 > 下设单位 > 正文

江苏各高校新年贺词来了,你最喜欢哪个?

发布日期:2024/2/8 13:01:36 浏览:21

江苏各高校新年贺词来了,你最喜欢哪个?

2024/01/0121:06

交汇点新闻

2024年第一天,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江苏各高校2024新年贺词新鲜出炉,其中既有对过去一年学校各项进展与成绩的回望,又有对新的一年的期许与展望。让我们通过各高校2024新年贺词节选,一起感受各高校如何埋头实干,答好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从中汲取2024年奋进的力量。

南京大学:

我们坚持“四个面向”,深化以基础研究为根,向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延伸拓展的“三位一体”科研创新模式,大力推进有组织科研,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支撑。大项目、大平台建设取得了新突破,医药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进入全国重点实验室序列,水质风险控制工程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江苏省物理科学研究中心成功批复;国际科技合作开创新局面,成功举办首届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论坛,地球生命演化与碳循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立项建设;创新水平持续提升,NI(自然指数)排名稳居世界前列,12项原创性成果发表于Nature、Science正刊;在大陆起源、气候变化、基因突变等领域深度拓展对自然的认识,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超构材料、光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揭示了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

我们持续优化“一校两城四校区”的总体布局和文理工医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高质量完成第二轮“双一流”中期建设任务;大力推进名城名校融合发展,苏州校区东区建设完成并正式投用,首批752名学生顺利入驻,一大批优秀人才入职到岗,自旋芯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中移南大云计算联合实验室等重要的科研产研平台纷纷在苏州落地。

我们深入实施“全球开放发展战略”,加速全球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布局,积极拓展欧洲、亚洲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等教育领域的“朋友圈”;持续深化“苏港澳高校合作联盟”建设,推动三地教育交流合作走深走实;启动实施国际访问学者计划,着力打造国际创新平台与人才高地;“南赫学院”扬帆起航,首届招生成绩喜人。

东南大学:

这一年,人才工作“一号工程”再创佳绩。王建国院士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熊仁根教授、尤肖虎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年共新增国家级人才78人,海外引才位列全国高校前列。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实现了学校所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全覆盖。

这一年,一流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进一步优化学科总体布局,强化“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促进交叉融合,持续打造学科高峰工程、高原工程,全力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新增智能科学与技术、碳中和科学技术、数字经济与管理3个交叉门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工程学稳居世界前万分之一,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化学稳居世界前千分之一,新增地球科学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学科数达14个。高质量完成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期自评工作,充分展示建设成效。成立医学与生命科学部,加快推动大医科及医工交叉建设;成立交叉学部。电气工程学科、土木工程学科先后举行庆祝办学百年及发展大会。

这一年,原始创新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显著增强。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成果、成果转化等主要任务,东大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再上新台阶。科研基地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校牵头建设的国家重要领域设计自动化技术创新中心(EDA国创中心)揭牌设立,数字医学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重组,新增依托共建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教育部影像介入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和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交叉应用、量子材料与信息器件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科技任务实现量质齐升。获批千万级以上项目26项,较去年增长23.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424项,首次突破400项大关;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14项、国际/港澳台项目6项、课题56项。成果产出与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牵头获得“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3项;获国家一级学会/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人才奖16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共获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41项,立项总数创历年最好成绩。平台建设亮点突出,发起成立了“卓越大学智库联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我们担当奉献,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拼出了系统性发展的新动能、走出了国际化发展的新气象。应国家之所需塑造学科发展新优势、培育学校发展新引擎,中国大学教育竞争力从2022年第34位提升至29位。以产学研深度融合深耕“三航”沃土,构建“三航”领域引才聚才强磁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获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有组织科研促进高质量科技供给,以开放融合赋能新型工业化,聚多方合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共建大飞机学院/研究院、集成电路学院等平台优势,不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持续优化“一校四区一港”空间布局,深入推进天目湖校区、江北国际校区和南航国际创新港高标准建设。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和“强富美高”新江苏高质量发展,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智能无人机国际产教联盟,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防特色文化与南航精神深度融合,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师生校友可感可及的实事,持续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枫桥经验”南航实践,“领航团”“助航团”“续航团”助力师生成长,“微心愿”“意见直通车”回应师生期盼,教职工的薪酬待遇不断提高,一批民心工程、暖心举措相继实施,高品质幸福南航更加凝聚人心。

美好源于奋斗,一份份荣誉的背后蕴含着南航师生光荣的使命、家国的情怀、责任的担当、无悔的选择和赤诚的奉献。我们致敬师者,自觉践行教育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青年文明号、工信杰出青年等评选中满载荣誉,争做“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新时代“大先生”,带领学生登顶《Nature》,有力支撑C919大飞机、载人航天、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我们铭记成长,南航优秀学子中涌现出坚守航天梦、自主研制五代火箭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不畏艰难、勇毅前行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西部支教、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优秀志愿者,“互联网 ”“挑战杯”等赛场上续写“南航现象”的佼佼者,一大批南航人在“三航”创新主战场、工信事业第一线、国防科技最前沿奉献青春、贡献力量。

苏州大学:

这一年,我们全力推动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持续推进校地双向赋能,引才聚智、以文化人,努力构建校地同频共振的创新生态,与苏州工业园区签署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塑造地方支持高校发展、高校助推地方建设的新典范。这一年,我们加强创新资源与社会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深度结合,成立全国首家人文经济学研究院,承办江苏教育界与产业界对话对接系列活动、江苏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以所学经世济民。这一年,我们放眼世界,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局面,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受聘为学校名誉教授,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创新药学院入驻未来校区,第三届东吴国际人道论坛、国际青年学者东吴论坛、东吴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交流会、“在苏大遇见世界”国际周等一系列国际交流活动成功举办。

这一年,我们的老师默默耕耘、千帆竞发。1位教授当选发达国家院士,28位老师入选国家级重点人才计划,19位老师入选国家首批专项引才计划。老师们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教书育人“第一战线”大展作为、在学术科研“第一梯队”大放异彩,一批教师荣获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江苏省“最美高校辅导员”、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科学探索奖、环境化学终身成就奖、树兰医学青年奖、法国第六届“夏邦克-杜博赛”奖、首届江苏青年女科学家、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江苏省优秀青年法学家、江苏专利奖发明人奖等荣誉。拥有一支唯实、唯新、唯先的教师队伍,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之基。

河海大学:

这一年,学校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事业发展成果丰硕,综合实力持续攀升。坚持固本培元,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5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五类课程全覆盖,获评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2篇、优秀硕士论文26篇,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金奖,大艺展江苏省特等奖等省部级以上荣誉数十项,男子足球队代表中国在国际大体联足球世界杯决赛中取得佳绩。坚持人才为基,打造专业优质师资队伍,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15人,入选省部级人才计划17人,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江苏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各1支,多人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青年五四奖章”。坚持创新驱动,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21项,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顺利获批重组,新增多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坚持国际视野,加快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举办第四届水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国际高端论坛,新增高水平国际合作伙伴7个,新增国际组织和学术期刊重要任职10人,1位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24位教授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的“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

这一年,学校顺利启用新校区,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办学格局持续优化。位于长荡湖畔、总占地面积2248亩,一期建筑规模71万平方米的常州新校区正式启用,首批1.5万名师生顺利入驻。这是学校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发展布局、推进“双一流”建设的一座重要里程碑,更是学校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教育创新带、“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助力地方发展能级提升的关键举措,为百年河海乘势而上,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特色研究型大学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瞄准构筑新时代校地融合发展的新标杆,进一步统筹水利、环境世界一流学科等优势创新资源,集聚优质创新主体、构筑高端创新平台、延揽一流创新人才,深耕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国家安全等新领域新方向,在常州新校区布局建设十大学院,大力开拓优势学科新的增长极和创新生长点,推进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努力打造世界水科教和新兴产业、绿色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南京理工大学:

这一年,我们坚定报国之志,逐梦一流的“进行曲”越来越高亢。紧盯关键核心领域,学科建设实现新突破。获评“珠峰学科”2个、“高峰学科”3个、“高原学科”5个,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连续保持全国第一,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跻身国内顶尖行列,在三大优势学科群构建了“珠峰引领、高峰带动、高原支撑”的一流学科发展体系。现有ESI前1‰学科2个、前1学科10个,实现“理工文交”全覆盖。新增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校总数达19个,基本涵盖全部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建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重组建立物理学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日益完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揭牌主建“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全国重点实验室,牵头获批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1个,新增联建国家级平台2个。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再创历史新高,承担了一大批重大重点专项,牵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10项,其中创新团队奖1项、一等奖5项,创历史最好成绩。回望2023,南理工人挺膺担当、不负重托,为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贡献了重要力量。

这一年,我们砥砺奋进之心,培育英才的“最强音”越来越铿锵。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纪念陈赓老院长诞辰120周年,央视《中国脊梁》聚焦宣传王泽山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