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江苏 > 百姓生活 > 正文

体“谈”记忆|《体育画廊》成为体育形象化宣传的重要阵地

发布日期:2023/3/30 9:03:34 浏览:36

来源时间为:2023-03-29

上世纪的南京西路人民公园外墙上,有个闻名上海的《体育画廊》。观者络绎不绝,不少观众是每期必看。每当夜幕降临,橱窗里的灯亮了;融入华灯初上的南京路。伴随上海人近半个世纪的《体育画廊》,它是一个上海人熟悉的地标,承载着几代人的城市体育记忆。

南京西路《体育画廊》

一片深情系画廊

画廊一枝花,全靠照当家。为丰富内容,主办者想方设法开拓照片来源。一是抓住大型运动会。原《上海体育导报》副社长沈惠章说:“每年搞大的运动会,我们都借到北京去。借到北京有什么好呢?我画廊的照片好全部拿到了。靠我一个人和摄影师两个人,拿不到这么多项目的照片。我们与北京讲好,每年出画册,我们有一个要求,到结束了把这些照片带回来,我们就好用了。”此外,他们还参加了广东全运会、江苏城运会等,以及本市举办的全运会、农运会、残运会及世界中学生运动会等。

二是自己拍。沈惠章在第四、五届全运会时,到北京专门拍摄有望奥运出成绩的运动员。他拍摄朱建华的《腾飞》荣获全国体育摄影最佳奖和1985年全国体育摄影展一等奖,张其正拍摄的《胜利在望》获1992年全国体育摄影优秀作品奖。

三是发挥人脉。请广东派人拍世界杯足球赛,拿来在画廊展出。

沈惠章获奖作品《腾飞》

为提高画廊水准,主办者在自身软硬件上下功夫。在软件上:如1996年上海举办第三届农运会前,特请新华社高级记者夏道陵上课,做摄影辅导。在硬件上,小块玻璃橱窗升级大块不锈钢框。说到这,沈惠章快人快语,“我目的是为什么?是要搞好画廊。”

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沙路小学三年级(2)班同学们观后来信写道:“看了展出,好象上了一堂课。”不少学校专门组织学生前来观看,把它作为体育教学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生动且接地气的辅助教材。对体育工作者来说,画廊也抵得上半个教练员。1965年获“运动健将”的张安临记得:见自己照片出现《体育画廊》备受鼓舞,他先后十多次打破200米蛙泳和400米个人混合泳全国纪录。看画廊的还有老外,有的还在画廊前拍照留念。那川流不息的观看者,让许多企业看中这一传播平台,要求在画廊做广告并愿出大价钱。主办者头脑清醒:画廊宣传为主不为赚钱。一控制量,只辟出两个橱窗做广告;二是广告内容须以体育产品为主。

原《上海体育导报》摄影记者张其正自豪地说:“我们搞的画廊确实是影响很大,国家体委向其他省市推广。北京、浙江,后来四川都搞宣传画廊。包括我们下面的闸北区体委、(原)卢湾区体委都搞一个小型体育画廊,宣传他们区里的体育活动。”当时,小的是开体育橱窗,大的如嘉定体育画廊多达100多只橱窗。为支持区县体委办好画廊,《体育画廊》帮助培训摄影师并为他们提供照片,同时还为近20个兄弟省、市提供照片。

《体育画廊》不仅成为市体委主办的体育形象化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成了上海人生活的好伙伴;它的恢复上了《新民晚报》头版,《解放日报》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做过专题介绍;英国广播公司(BBC)也来拍过新闻……

“体育画廊及时地、形象化地反映上海以至全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面貌,并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教育,它对振奋民族精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正是这个想法,使得我们能够在工作申克服了许多困难,把画廊一直坚持下来。”《上海体育画廊情况汇报》中的这段话,表达了主办者的心声。

南京西路的《体育画廊》,倾注了上海人对体育的一片热爱和深情,饱含着对中国体育腾飞的拳拳之心。

本文作者

袁念琪

上海电视台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原标题:《体“谈”记忆|《体育画廊》成为体育形象化宣传的重要阵地》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