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江苏 > 下设单位 > 正文

江苏大学城探访:十年了你过得好吗

发布日期:2017/11/9 8:56:02 浏览:410

来源时间为:2010-11-23

今年是江苏提出建设大学城的第10个年头。10年前,大学城对于很多江苏人来说还是一个方兴未艾的概念;而10年时间不到,省内已有近10座大学城先后崛起。日前有媒体报道了我国部分大学城陷入债务危机难以为继的消息。江苏的大学城现状如何?今后发展的趋势又是怎样?带着种种疑问,本报记者兵分多路,对省内部分大学城进行了探访。

扩招引发江苏高校造城10年

回顾江苏的大学城发展历史,新校区建设成为最初的建设之源。当1987年浦口校区开始铲土建设时,谁也不曾想到江北大学城的发展雏形在这不经意中悄然形成。随着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扩招,到2001年,南京各类高等院校已达48所,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640余个,万人拥有高校学生数比例是上海的3.8倍,北京的2.7倍。但由于大多数高校位于老城区,用地空间狭小,无法适应发展需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多家著名学府纷纷在郊区选地建校以扩大招生规模,大学城应运而生。2001年11月,江苏提出由省市共建南京仙林大学城,并明确了“以大学城建设带动新市区发展”的战略意图。2002年1月仙林大学城和新市区建设正式启动,同年江宁大学城项目也开工建设。从2001年到目前为止,江苏已有近10所大学城,几乎每个省辖市都有,大学城也成为当地引以为豪的教育名片。

翻看南京的地图,你会发现这样一个特点: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江北大学城从三个方向环抱南京主城,形成了奇特的“围城”现象。以仙林大学城为例,好山好水让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修身治学的佳境。在仙林的最高处灵山主峰上,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既有灰白相间的淡雅,也有红砖绿墙的活泼,抱着书本在学海中探索的学子穿梭其中,这一切都构筑了一张文化气息浓郁的和谐画卷。这里的山清水秀让众多学子在闲适之余,也能体会出600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此思考治国的那份意境。

大学城最早起源于西方,按照英文的字面解释,即围绕一所著名大学发展起来的郊区新城。这类新城以一个或多个校园组成,围绕校园布置生活区、运动场、研究与开发区和大片绿地等开敞空间。西方大学城不乏成功范例,如著名的英国牛津大学城和剑桥大学城,就已发展了上百年的历史。而围绕剑桥大学形成的高科技产业群,即“剑桥现象”,以及斯坦福大学出租校园空地后逐渐形成的举世闻名的“硅谷”,更令国人艳羡。然而,城建设走过10年,却似乎走进了一个难解的困局,当我们试图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时,常常会感到大学城好像并不那么“美”。

仙林大学城:9校教学联合“好梦难圆”

作为高校改革的典范,2002年仙林大学城成为省市政府在南京地区共建的唯一一所大学城。它因改革而生,也因改革受到种种挫折。2004年,南京仙林大学城9所高校正式签订共建教学联合体的协议,根据协议,“仙林大学城教学联合体”共建的内容包括10个方面,即:互聘教师;互认学分;互用实验室;互借图书;互用体育场馆;互享高水平学术讲座;互相开放教学实践基地;互享信息资源;互开辅修专业;构建教学管理制度平台。

6年过去了,这一发挥大学城的综合优势、有利于促进资源共享的改革项目却是原地踏步。大学城内的高校依旧上着自己的小课,各个高校的教师也未能“跑校”上课,甚至这一项目的官方网站还停留在6年前的样式,所有资源共享的空白页面告诉人们,这一项目已经名存实亡。“我在南师大上一节课和在南邮上一节课,课时费一样吗?谁来给我?”南京一高校老师反问记者。不可否认,仙林大学城教学联合体无论是初衷还是设想都有其先进性,但体制障碍让高校教学联合体在这里举步维艰。大学园区的各高校,师资结构及科类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即使同一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不同,其课程组合以及专业培养的侧重点都有较大的悬殊,这些都给实际操作带来了难度。

让人意外的是,徐州、南通、盐城等未有大学城的地区最近几年却都成立了地区性的教学联合体,尽管教育资源共享十分有限,但给仙林大学城众多高校却带来了无尽的思索。相关人士认为,由于大学城内各个高校还是在围墙内独立运行,人、财、物都是校际内进行分配,在现行体制下让教师跨校上课操作难度很大。至于互认学分、互开辅修专业等方面,也受到学生学籍管理等限制。算得上突破的是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已经初具规模,众多学生现在可以网上各个学校的电子图书。此外,部分大学的体育教学也实现了部分资源共享。

仙林大学城如今已从2004年的9所高校增至11所高校,这些大学包括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家著名学府的仙林校区,但“城中城”没有打破,资源共享成了飘浮在空中的气球。建设没有围墙的大学城、打造教学联合体,仙林大学城任重道远。

江宁大学城:人气不足寂寥得让人发慌

江宁大学城在南京三座大学城中规模最大。江苏省教育厅一位人士回忆说,江宁大学城创建于2002年4月18日,由省教育厅和江宁区政府携手共建,江宁开发区下属的江宁科学园管委会负责具体开发管理。其占地面积达27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以南京高教产业发展为背景,以校际共享、园区共享、城市共享三个层次的“资源共享”为主题。规划容纳的学生规模为13.05万人,居住人口规模为9.76万人,总人口规模为22.59万人。

按照江宁大学城的规划,大学城还是城市功能的一种辐射,也就是说,政府规划要将大学城建设成一个具有良好基础设施、配套服务齐全的新区域。

8年过去了,中国药科大学某专业的宋老师这样形容江宁大学城配套的遗憾:“如果你晚上走在江宁大学城空旷的环境中,你甚至会想和辽阔星空对话,探究生命的奥妙。这里寂寥得让人发慌。”江宁大学城还陷入了“欠缺人气、缺少商业娱乐场所”的尴尬境地。

“相比整个江宁的发展,江宁大学城有点慢了!”有专家认为,江宁大学城几乎和仙林大学城同时起步,人文比仙林更具优势,而且推进速度以及引进高校的品牌档次方面,总体上都超过了仙林大学城,但从现在的建设发展程度看,已逐步落在仙林大学城的后面。

他指出,首先在商业上,学生、教师群体,加之江宁东山老城区,现有180万消费人口,都成为江宁大学城商业消费的坚挺支撑者,然而,江宁只有多处小商品零售业,缺乏有效管理,难成气候,规划上也过于分散。与仙林的大成名店、金鹰天地相比,江宁大学城商贸城、文鼎广场才刚刚起步,成色和档次一看就知道低了些。其次,论重视程度,栖霞举全区之力,把仙林大学城视为金光闪闪的名片,甚至连区委区政府都搬至大学城内,而江宁大学城这几年几乎是“顺其自然”发展,除了打造环境外,其他有影响力的动作并不多。

江北大学城:缺乏规划名校纷纷“搬迁”

作为南京最早的高校聚集区,早在20世纪90年代,浦口区就已有南大、东大、气象学院等知名高校。然而,与仙林、江宁大学城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大、东大主校区纷纷迁出浦口,将浦口校区留给了本三学科的独立学院,如今的浦口似乎已变成了“明日黄花”,成了各高校全盘计划的“配角”。

目前浦口区还有多少高校,在校人数多少?未来“江北大学城”如何发展?对此南京浦口区宣传部有关负责人的回答是“不清楚”和“暂时没有发展规划”。据介绍,目前分布在浦口的大学很分散,也没有统一的建设和管理部门。实际上,还称不上“大学城”。

仙林大学城有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代表市政府在大学城规划范围内全面履行经济、行政管理职能,江宁大学城由江宁科学园管委会负责具体开发管理。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却了解到,江北大学城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建设和管理部门。

虽然南大、东大主校区分别迁往了仙林和江宁,但目前浦口仍然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多所本专科院校。业内人士指出,大学不是建筑物的堆砌,没有全盘的规划,没有高效的政府服务,浦口校区难以兴旺、未老先衰的景象今后可能会更明显。

债务和生源仍是两大矛盾

南京三座大学城除了有着各自的发展阵痛外,债务和生源减少则是所有大学城必须要面临的两大难题。

“学校这几年的规模确实上去了,但苦的是我们这些普通教职员工。学校负债累累,每年光利息就要好几千万。”谈及大学城的建设,南京仙林一所高校的李老师很有感慨,他有些抱怨地说,学校房子盖起来了,但老师的收入却是下去了,物价上涨而工资原地不动。其实,像李老师这样对高校建大学城资金投入有疑惑的人不在少数。不少人甚至担心,万一有一天学校无力还贷,又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上海松江大学城里一所高校关门大吉的事情会不会在自己身上重演。

江苏高校的基建费用近几年扶摇直上是不争的事实。从2003年起,江苏高校每年的基建费用从以前的大约10多亿元升至80亿到90亿元,投资规模仅次于交通建设。江苏省审计厅曾对全省省属高校负债情况进行过一番调查。审计厅透露,一批省属高校由于建设新校区等原因,欠下巨额债务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南京财经大学贷款规模达8亿元左右,南京邮电大学也有7亿到8亿元,南京工程大学也有数亿元之多。在网友列出的全国高校负债排行榜上,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也都位居前十名之列。

在采访中,众多高校领导对于学校负债问题讳莫如深,当时为何要举债建城、债务究竟该怎么还等敏感问题都无法解释。众多校长喊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政府该帮高校减轻债务。

南京邮电大学校长杨震教授表示,江苏省15所高校曾向银行贷款上百亿,每年要向银行交纳的利息就是一笔大数字,更不要说还本金了。这个问题拖得越久,造成的影响就越严重。

相关人士指出,高校背负巨额贷款,直接导火索可以看作是扩招。但细究起来,与高校的自身定位也脱不开干系。高等教育作为公益性事业,公办高校作为政府财政支持的事业性单位,不同于国企,但事实却是,扩招后的高校为了偿还贷款,不得不走向市场化的运作,将自己变身为市场主体。在高校自身的错位背后,更深层次的是,企业因为有《企业破产法》的约束,规范着其市场化运作,而高校却不用担心破产,因为学校是国家的,银行也是国家的,贷款最终还不还,埋单的永远都是政府。

今年高考江苏生源比去年减少了2万人左右,江苏高考生源首次出现下滑拐点。而预计未来几年内,江苏省高中毕业生数每年至少减少2万人,高考人数将持续下跌。因此,教育界人士对于众多高校的生源处境深表忧虑。

教育资源丰富、经济活跃的江苏省,也将直面大学城是否会成“空壳”的考验。根据估算,目前仅南京的三座大学城就可满足四五十万大学生的就读需要,加上省内其他几座大学城,容量可以达到近百万。在适龄学生数锐减的现状下,高等院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匹配度引发关注。实际上,这几年随着大学城的建设,高校规模都在不断壮大,绝大多数高校都建设了新校区。全省普通高校占地面积由2000年的5万亩增加到2009年的18万亩,校舍建筑面积由2000年的1563万平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4800万平方米。

“前几年建设规模都很大,但多是依照以前招生的情况建的,现在看很可能会出现招生不足的情况。一方面是高校背负着当年建设的巨额贷款,一方面是建好的学校招不到人,纯粹是资源浪费。”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专家显得忧心忡忡。

专家反思大学城模式

“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将十几所甚至几十所高校集中在一起,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东南大学高教研究所所长仲伟俊直言不讳,谈出了他的一些个人看法。仲伟俊认为,大学扩大规模一般都是以新校区的方式,政府以行政命令等形式硬把很多学校放在一起,但能否产生人们希望看到的资源共享、大学集聚效应仍然是未知数。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